1 / 8

卫夫人: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日期:2015-10-24    点击:691    查看原图    全部展开
墨客人文书画张晏中辑卫铄(卫夫人)画像









 

历代书法说明
       卫铄,别称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今安徽阜阳)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习书法,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中文名
卫铄
外文名
wei shuo
别    名
卫夫人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
出生日期
公元272年
逝世日期
公元349年
职    业
书法家
主要成就
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
代表作品
《笔阵图》、《名姬帖》、《卫氏和南帖》
代表弟子
王羲之
 

人物简介

卫夫人,东晋著名女书法家(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名铄,字茂漪。族祖卫瓘,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楷书。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的堂妹),有名当代。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法书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著《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相关考证

卫夫人(272-350)姓卫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
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卫夫人自小受家族影响,成为一个书法高手。后来又成为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没有卫夫人的启蒙教育,也就没有后来的书圣王羲之。关于卫夫人的书法成就、书法特点以及她和王羲之的关系,许多书法史书都有记载。现略举两例: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唐张怀瓘《书断》载:“卫夫人名铄,字茂漪。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应为从妹),汝阴(今安徽阜阳。按:原注“应为江州”,误。据李矩本传,李矩年轻时因捍卫家乡有功,被东海王司马越任命为汝阴太守。其时世界上还没有江州。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当时叫柴桑。李矩最后官至都督河南三郡军事、安西将军、荥阳太守、修武县侯)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尤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应为充)为中书郎,亦工书。” 这些记载,都提到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及卫夫人书法学钟繇。其书法的特点是婉媚清穆。除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师以外,卫夫人还可能是王羲之的姨母。主要依据是郑杓《衍极》和陶宗仪《书史会要》都说“卫与王世为中表”。王国栋所修《王氏宗谱》更在羲之之父王旷条下注明“配卫氏”。
卫夫人所嫁的江夏李氏,也是一个书法世家。卫夫人之子李充,李充的从兄李式、李廞等都有书名。尤其是李式,其书法成就在东晋初期已可同当时的书法权威王廙(羲之叔父)和庾翼媲美的程度。发展至唐代,江夏李氏竟出现了李邕那样的书法大家。江夏李氏,东晋以前未见有以书法名世者。东晋以后李氏书法的兴旺,当与卫夫人嫁李家有关。卫夫人虽然只比李式大2岁,但如果卫夫人18岁嫁与李家,那时李式只是一个16岁的少年,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卫夫人的传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书法的高峰。张怀瓘《书断》在介绍李式时说,李式“甚推其叔母(即卫夫人)”就是证明。古代好的书迹不易看到,笔法保密,不轻易传人。一旦得到正确笔法和看到高水平的书作,就具备了成为名家的重要条件。卫夫人的启蒙书教,不仅影响了王羲之(羲之还有一个蒙师,即叔父王廙),也造就了江夏李氏这一书法世家。功莫大焉!
永和二年,卫夫人随儿子李充来剡,永和五年,病故。
卫夫人何时来到剡县?其子李充《本传》记载:“征北将军褚裒又引为参军。充以家贫,苦求外出。裒将许之为县,试问之。充曰:‘穷猿投林,岂暇择木?’乃除剡县令。遭母忧,服阙,为大著作郎。”
《本传》还说李充“少孤”。可见卫夫人是由儿子李充赡养的。李充原在京师为王导椽,后转“记室参军”,记室参军是个低级官吏,属幕僚性质,待遇不高,故自称“家贫”,且已到了无暇择木的程度。故他借转为褚裒参军之机,提出“外出”的要求。那么,褚氏推荐他为剡县令在何时呢?据《晋书·穆帝纪》记载: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秋七月,以兖州剌史褚裒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兖州剌史没有资格“开府”。开府以后才得招聘幕僚,故李充到剡县的上界在永和二年七月以后。而永和五年七月褚裒北伐失利,退屯广陵。该年十二月褚即病死。故李充始任剡县令的时间是永和二年七月至永和五年七月之间,只有3年时间。看来李充始任剡令的时间在永和三年(347)前后可能性最大。据张怀瓘所说,卫夫人永和五年病故。病故的具体时间没有具体记载。如我推想的《姨母帖》中的姨母是指卫夫人可以成立,那么《姨母帖》写于十一月十三日。当时羲之尚在京城护军将军任上,讣告由剡县传至京师需要几天或十几天,那么卫夫人逝世当在永和五年的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晋书·王羲之传》说:“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王羲之永和七年才到会稽任内史。李充当时因母丧在剡闲居,用“筑室东土”来形容是可以的,但永和九年兰亭修禊名单中已无李充之名。说明李充永和八年服丧完毕已到京师任大著作郎了。故羲之与李充在会稽“同好”只有永和七至八年2年时间,这时卫夫人已经去世。

人物影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卫夫人又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超出了单纯论述执笔的范围,而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的论述。
对书写不同字体时的用笔,卫夫人亦有精辟论述,她认为

卫夫人-近奉帖
用笔有六种方法,如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应该说,卫夫人关于用笔的论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她实质上是就此提出了书法家把握不同字体书写风格的问题。具体到笔划上,卫夫人针对七种不同笔划的书写,提出七条标准,卫夫人对七种基本笔划的描述,形象生动,恰合关窍,实为初学书法者良好的入门途径。
此外,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也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卫夫人概括她对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提出了“力筋”之说。她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实质上是卫夫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所得,代表了她对书法艺术理论总的认识,为后代书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径,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卫夫人的《笔阵图》参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论点,但卫夫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功不可没。

民间传说

洗墨池

苏庄村东头有个十来亩大的泊池,叫卫夫人洗墨池。说的是卫夫人小时习字,态度十分认真,有时一写就是几个小时,乏了她就去门前泊池里把笔砚洗一洗。一次,她练字累了,就把笔砚放在桶中,放在了泊池里,泊池里的水从此染成了黑色,后人就把这泊池称为卫夫人洗墨池。

吃墨

有一个关于卫夫人吃墨的故事。是说,卫夫人常常是边吃边看书,一次竟用馍把墨沾吃光了。等到王羲之来看她吃了饭没有,但见菜原封不动还在桌子上,砚中的墨且光了。卫夫人这才知道自己用馍把墨沾吃光了,两人不由的笑了。

给鹅点睛

一次,王羲之画鹅,什么都画好了,就是眼睛左也不成右不成,总感觉画的不好。于是,便请恩师卫夫人给鹅点睛。卫夫人接笔便点,谁知,这一点,鹅扑闪一下竟飞了。

墨汁雨

有年夏天,卫夫人习字,把周围山上的石头、树皮和能写的地方上几乎都写满了字。一日突下大雨,石块、树皮上洗刷一新,而雨水和墨迹又混为一体变为黑水,这样就有了人们传说的“山上下过墨汁雨”的故事。

观音老母烙饼

一天,卫夫人将自己化装成观音老母,到集市去卖饼,她
打饼和别人不一样,她把案板放在脸前,烙鏊放在背后,擀一个饼从头上往身后一扔,并恰恰落在烙鏊中,围观人水泄不通,啧啧称赞。一会儿王羲之也来观看,看到兴奋时,不由脱口而说,这个手艺太妙了。卫夫人听是王羲之的声音,就说,这还没有王羲之的字写得好哩。王羲之认为这是神仙点化他,心里高兴,但又想,这观音老母烙饼的技术确实太高了,自己的字哪能和她相比。于是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练的像观音老母烙饼一样妙。从此又跟卫夫人苦学了一年,就告别恩师,走向社会,综合名流特长,集精艺于一身,自成一派, 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玉石白菜

话说,卫夫人的“笔阵图”写成后,呈送皇上御阅。皇帝御阅后,连声称好,忙叫来大臣,把自己身边一尊稀世珍宝——玉石白菜赐给她。卫夫人在世时爱不释手,经常摆放案头。她死后,家人为表示纪念,经皇上恩准后,把玉石白菜作为卫夫人的殉葬品,随之入土;这国宝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馆。

用过的玉砚

解放前初期,在苏庄村学校念过书的学生,没有人不知道老师桌子上放着一方奇特的大玉石砚。那方大玉石砚有半尺厚,一尺多长,椭圆形,四边雕有栩栩如生的飞龙。传说,这玉石砚是大书法家卫夫人用过的,土改时是农会从财主家搜出来后,便送给了学校。从那时起,都把玉石砚当作学校的“传家宝。”当学生给老师研墨的时候,老师都要求学生要爱护玉石砚,并学习卫夫从小苦学毛笔字时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但五十年代初玉石砚不见了,至今给卫姓人家留下深深的遗憾。

教王羲之书法

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叫卫铄,是很有名气的女书法家,人们称她卫夫人。
王羲之7岁时,就开始学习书法,卫夫人很喜欢他聪明伶俐,不但尽心教王羲之写字,还爱用前人练字的故事开导、鼓励王羲之。有一次,王羲之问卫夫人:“老师,我怎样才能尽快把字练好呢?”
卫夫人看到王羲之着急的样子,既可爱,又可笑,便说:“孩子,不要太急了,我先给你讲个墨池的故事吧!那是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张芝的人,他为了练好字,天天在自家门前的池塘边,蘸着池水研墨练字,从太阳出来,一直练到太阳落山,字写完后,就在池塘里洗涮笔砚,日长月久,洗出的墨汁把整个池塘都染黑了,后来,他的字越练越好,写的草书笔势活泼流畅,富于变化,大家都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一边听着卫夫人讲述张芝的故事,一边心里在想:张芝为了练好字,洗笔砚的水竟把池塘都染黑了,他下的工夫多么大啊!要是自己也像张芝那样刻苦,一定能把字练好。
从此以后,在卫夫人的具体辅导下,王羲之练字更加努力了。他也像张芝一样,每天练完字,就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笔砚。时间一长,原来清澈如镜的池塘,也变成了墨池。
后来,王羲之每搬一处,都要在门前的水池里洗笔砚,据说他留下的墨池比张芝还要多。北宋的文学家曾巩,十分钦佩王羲之的勤奋刻苦精神,特地写了一篇《墨池记》赞颂王羲之。
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还教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可骄傲懒散。因此,王羲之随后又学习了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楷书,可他还觉得不够,决心博览群书,向更多的书法家学习,把人家的长处统统学到手。
后来,王羲之长大了,先后到武昌、九江等地做官。王羲之每到一地,总记起卫夫人的教导,看看前人留下的碑文题字,他总要细心地临摹下来,一有空就拿出来看,认真地琢磨体会其中的特点,用心地悟出个中道理。
王羲之看了那些笔迹之后,他练字入了迷,在路上,或者坐下来的时候,也不忘揣摩字的间架结构、气势和运笔的方法。他一边想,一边就用手指在自家身上横一笔竖一道地划,日子久了,连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问他为啥,他对儿子说:“你以后要破体!”
王羲之不断努力地苦练,他的手腕变得很有劲,运起笔来也十分有力。他心里常想:按照卫夫人教的,要揉合百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才能有所创新。
 
更多»推荐历代书法
 

[ 历代书法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墨客 | 欢迎合作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京ICP备1800304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479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