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中国艺术概览

日期:2015-10-25    点击:1121    查看原图    全部展开
草书









 

晏中国画说明
 
中国艺术

一、艺术的定义和分类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艺术往往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现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二、中国艺术的源头和主要内容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说明审美观念已经产生。10000年至3000年前的北方岩画,更透出了远古艺术观念的信息。其中阴山岩画和古代昆仑山岩画中为数众多、形象生动的动物图画至今仍为原始奇观。虽然由于远古岩画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它与正在萌芽中的华夏文化的关系尚不清楚,但岩画中的人面、麂、舞蹈等形象却与彩陶图像显出相似之处。6000年至4000年前的彩陶处于华夏文化的核心是无疑的,因此一般中国艺术史著作都从彩陶讲起。

(1)原始彩陶:中国原始彩陶的时间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其空间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在器皿造型上,有摹拟植物造型,摹拟动物造型,摹拟人物造型,摹拟器物造型,但最常见的还是最符合陶器功能需要的碗、缽、罐、盆、壶、豆、瓶、鼎和鬶等十余种。在装饰图案类型上,有人物纹样(人面纹、群舞纹、蛙人纹等),动物纹样(鱼、鸟、蛙、鹿、猪、蜥蜴、壁虎等),植物纹样(花瓣纹、叶纹、树纹、谷纹等),几何纹(方格纹、网纹、波纹、三角纹、圆图纹等)。最多的是几何纹。世界著名艺术理论家里德认为,希腊彩陶突出的是静态和谐,中国彩陶突出的是动态和谐,在世界艺术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国彩陶有很多世界级的珍品。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图案,庙底沟的花朵图案,马家窑的波浪图案,半山的圆圈图案,等等。中国彩陶图案的变化明显地表现出一种由具体形象到抽象图案的演化过程。
  彩陶还暗含了两个重大的艺术法则。陶器是圆形的,面向四方,具象图案把人的注意集中在一面,倾向于形成焦点、定点。而具象图案转为抽象之后,整个图案就是游走的了,面向四面,使四面形成一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一气呵成的整体。这样彩陶的绘制自然而然成了移动的散点透视,它让你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赏,又在这彩陶有限的圆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意味。而这种“游目”正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中国彩陶不同于其他文化彩陶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是盆,是缽,还是瓶与罐,它都注意到由上观下的效果。例如瓶与罐,在绘制四面图案之前就细心照顾到靠近瓶罐颈口处的图案,使得在由上方下视时也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案。由此可见,彩陶的创造和观赏是按照“仰观俯察”这一中国观照方式进行的。这也是后来在诗、词、画和建筑中广为应用的一个基本法则。

马家窑文化·陶盆 仰韵文化·鱼纹彩陶壶
仰韵文化·船形彩陶壶 大汶口文化·白陶双层鬶
藏族制陶工艺·现代 纳西族制陶工艺·现代

(2)青铜纹饰:中国远古艺术的另一高峰是青铜纹饰。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约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其中商周青铜器由于处于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青铜器的类型有农具、工具、兵器、饮食器、酒器、盥、水器、礼器、乐器、杂器、车马器、符及玺印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与意识形态最相关的礼器。青铜器的纹饰有兽面纹类、龙纹类、凤鸟纹类等各种动物纹、各种兽体变形纹、火纹、几何纹、人面画像等。中国青铜器也有许多世界级珍品,如商代的司母戊鼎、西周前期的伯矩鬲、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壶等。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饕餮纹,正如彩陶显出一个由实到虚的抽象化过程,饕餮纹代表的是重组变形法则。从大量的青铜纹饰可以看出,饕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物组合而成的,最常见的是由两夔龙组合而成。而陕西省博物馆藏的西周铜器的饕餮,却是由四个部分组合而成,虎头形成脸的上半部,两条夔龙伸向两边,它们的倾面头构成饕餮的面的两边,一牛头构成饕餮的下颌。
  青铜纹饰的另一大现象是人兽共生。在殷商和西周,有一个类似虎的动物张开大口,口中有一人头,或两个动物对称地张开大口,口中一个人头。联系到商代的人面方鼎,再往上联系到良渚文化王的人兽合一图案,往下联系到战国帛画上的人驭兽,似可显出上古观念演变的三个逻辑阶段:一、人兽一体均为神物;二、人兽分离,人(巫师)通过兽与上界沟通;三、人对兽取得主动地位。艺术图案的逻辑正与中国文化从原始到理性的演化过程相符合。

司母戊方鼎·商代 春秋·铜方壶
四羊尊 长信宫灯·西汉
双羊铜饰·东汉南匈奴 豕尊·商代晚期
象尊·商周时期 战国·联座铜壶
商代晚期·青铜鼎 青铜提梁卣
巫师立像 鸟形铜杖

(3)岩画:岩画是原始人类在岩石上刻划和涂绘的反映自身生活及思想的美术作品。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记述岩画最早的国家。《史记》中有零星记载,《水经注》中记载更多。中国岩画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是古代少数民族创作。北方岩画主要在内蒙、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内容以动物为主,多反映狩猎和游牧生活;西南岩画主要在云南、贵州、四川、,内容以人物为主,多表现原始宗教活动;东南沿海的岩画主要在福建、广东、台湾和港澳地区。
  我国岩画最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岩画、新疆岩画、云南沧源崖画和广西花山崖画。

北方岩画的部分图形 广西花山岩画

(4)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从有据可依的西安半坡圆形住房和大方形房屋始,就一直与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审美趣味紧密相连(“天圆地方”正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尔后又随着文化的发展而逐渐丰富。从远古至东汉,主要是以帝王为核心的宫室、苑囿、庙社、陵墓等等一整套宫廷建筑体系的发展和完成。从东晋始,表现士大夫情趣的私家园林开始风行。从南北朝始,寺庙建筑大量修建。自此一直到清代,古代的建筑体系基本上都在这一框架内运作。因此,中国古代建筑大体为四大类型:宫廷、陵墓、寺庙和园林。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如荀子所论,是要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故宫的天安门,为进入大清门后的第一个重点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这主要是显示帝王而不是天的威严,它不用增加高度以导向苍天,而以增加长度来显示人主的厚实。“大”是占有空间众多。故宫的建筑群恰如一大队金盔红袍庄严群立的战阵。也只有空间的大,才能显出深来。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正是在这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的时间进行中,不断地加重着人们对帝王的敬畏情绪。“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的深红色显示出来的。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皇宫显示现世帝王的威严,陵墓则表现已逝帝王的威严。只是陵墓与另一个世界相连,不以房顶的金色表示现世的光辉,而以青土暗示永恒的宁静。因此陵墓或者依山为陵,如唐代陵墓,或者累土为陵,植树以象山,如秦始皇陵。
  中国寺庙建筑从最早见于记载的东汉永平十年建立的洛阳白马寺始,佛寺就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而渐渐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道教则在与佛教的交流与斗争中建立道观。随着佛教的中国化,道观与佛寺在建筑外形上渐趋一致,除了殿内的塑像及室内装饰外,二者的差别几乎仅在与有塔与无塔了。与宫殿和陵墓一样,寺庙也有肃穆的要求,因此整体对称是其特色。肃穆心理要通过时间来强化,建筑业要求在时间中展开。只要可能,寺庙进山门后一般都有四殿,而高潮一般在第三殿。名山中的寺庙则依地形而随地赋形,有两殿甚至只有一殿,但进山后的漫长道路本身即为寺庙的延长,心里转移早就在进行。
  中国园林可追溯到西周初的苑囿合池。其发展和壮大是从春秋到秦汉。但这时的园林,其功能和趣旨与宫殿一样,即显示帝王的伟大巨丽。魏晋以后士人园林兴起,中国园林才获得了自己的独特品格,并影响了皇家园林。园林的核心是情趣,在结构上绝没有使人紧张起来的对称。其情趣主要是自然情趣。其亭台楼阁均随地赋形,巧得天工。廊榭台池,山石花林,一切布置都考虑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且通过园林揭示和领悟自然之美。如颐和园的昆明湖,在进园路线的暗引下,你从院内的墙窗看,继而在长廊中看,后又登上崇丽阁看,湖之美以不同的面貌一一展现,各处视点不同而展现出多方面的美。
  中国建筑无论宫殿、陵墓、寺庙,还是园林,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调群体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中国建筑形成群体结构时,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圆明园、皇城,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而群体之中都有核心部位,主次分明,照应周全,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或明(如宫殿)或暗(如园林),却都气韵生动、韵律和谐。虽然处一墙之中,中国建筑又总追求超一墙之外。且不论园林,就是四合院、宫殿,群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有很多空,有条件就一定要加之以亭池草木,显出实中之虚,正如亭台楼阁总要以其空面向外界,“唯因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中国建筑的特点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外向开放的。中国文字“宇宙”二字都有宝盖头,中国人就是在日常所居建筑中体悟宇宙和天道,以及由这个天道所决定的儒家秩序和道家情趣的。
  中国建筑中值得强调的还有城垣、桥梁、华表、亭、榭、牌楼、碑、阙、照壁等。

紫禁城 故宫保和殿
天坛祈年殿室内 唐修定寺塔门额浮雕天女
天坛内的双亭 沈阳故宫大政殿
北海九龙壁 琉璃龙吻建筑饰件
昭陵琉璃影壁上的彩龙

(5)雕塑:雕塑在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独立的地位,几乎一直是建筑的一部分。但雕塑又一直都在被创造出来,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到青铜器上的虎、鹤,春秋战国的土俑陶俑,秦兵马俑,汉霍去病墓的石兽,直到以后源源不断的宗教造像、民间小品。中国雕塑主要由四个集群所组成:一、陵墓集群,它包括陵墓表饰(华表、石人、石兽等),墓室雕饰(墓门、墓道、宫床等墓内建筑雕饰及墓内肖像),明器艺术(陪葬用的俑和动物造型、建筑模型和器物模型)。二、宗教集群,佛道寺庙和佛教石窟里的塑像、浮雕。三、建筑装饰,包括宫殿、苑囿、会馆、牌坊、民居、桥梁等建筑物上的装饰性雕塑。四、工艺雕塑,包括公益性的泥塑、瓷塑、金属塑铸、木雕、干漆雕塑、竹雕、根雕、石雕、玉雕、牙雕、骨雕、角雕、果核雕等。这里第三类从功能和艺术类型的旨趣上可并入第一类。第四类纯为闲情清赏。第一、二类由于与中国文化的两大重要事务(敬祖与宗教)有关而凝结着较厚重的文化内容。

盛唐力士、菩萨像 云冈20窟大佛
交脚弥勒菩萨 佛、菩萨、飞天
龙门石窟 秦陵兵马俑
盛唐供养菩萨像 初唐净瓶观音像
盛唐观音菩萨像 重庆大足石刻
三彩牵马者俑(唐) 三彩镇墓兽
三彩武官俑、文臣俑 三彩骑马俑
   

(6)书法: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最具中国独特性。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在殷商铭文中,已有整段的文字。这些文字除了远古时期特有的神圣意义之外,一个显著的也是使中文成为书法艺术的特点,就是它是按美的方式来铭刻每一个字和安排整个章 法布局的。同是一横一竖,一字之中,字字之中,字字之间,皆有差别;字字之流动,行行之排列,都是上下前后照应,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字断神连。远古之时,礼即文,文即美。中国文化本来就有一种艺术倾向。但严格地说,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汉末魏晋出现的。这时出现了以书法为纯艺术的书法家,有主张“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蔡邕,有“临墨学书,池水尽墨”终为草圣的张芝。这时在书写工具笔墨纸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各有讲究,多姿多彩。蔡邕“骨气洞达”,张芝“血脉不断”,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自此之后,中国书法随时代的前进浪峰叠起,奇景不断,蔚为大观。
  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每一类有自己独特的风貌。篆属古文字,与隶、楷、草、行在字型上不同。篆、隶、楷是一字自成一体,行、草则可两字连写,草书则往往数字甚至一行连写。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结构特征,用笔特色,整体风貌。篆书古雅,隶书丽姿,楷书雅正,行书流丽,草书飘逸。书法作为艺术又反映书法家的个人风格,所谓“字如其人”。“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金之。……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书法作为艺术还反映整个时代的审美风貌。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已成为古今谈论历代书法艺术特色的定论。
  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是王羲之、颜真卿、张旭。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其代表作《兰亭集序》等,中锋起转提按,以豪为之,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结构极尽变化,风流潇洒之至。颜真卿楷书天下第一,其代表作《颜勤礼碑》等,笔势开张,宽舒圆满,深厚刚健,方正庄严,雍容大度。张旭是草书之圣,代表作《古诗四帖》等,其书简直就是舞蹈、音乐、激情,“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评者只有赞颂,没有微词,书法史上,唯张一人。

王羲之及作品 欧阳询作品
褚遂良及作品 钟繇及作品
柳公权及作品 颜真卿及作品
虞世南及作品 米芾·蜀素帖
张旭及作品 赵孟頫及作品

(7)绘画:绘画仍应回溯到彩陶和青铜纹饰,他们确定了中国绘画整体着眼,以线为主,平面构图的基本原则。秦瓦当和楚漆画、帛画,都注重人或物的整体形象在画中的位置,具有与韩非的画论和秦兵马俑相通的“写实”性。汉代“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气魄,使汉画象石、画象砖具有汉赋一样的填满画面、线条飞动的满、实、多、动的风神。魏晋六朝是中国绘画的形成期。随人物品藻兴起了“以形写神”的人物画,以顾恺之为代表;随寄情山水产生了使人可“澄怀味像”的山水画,以宗炳、王微为代表;随佛寺佛窟大量建立,产生了宗教壁画,以敦煌壁画为代表。自此以往,唐宋明清,不断丰富又不断变化。特别是明清,随市民思想的壮大,作为戏曲插图的木刻版画,反映了不同于以前的新审美趣味,但其总风格——散点透视,以线为主,以形写神,又完全在中国古代绘画的范畴之内。
  中国绘画从远古到清朝,以至到近代的上海画派和北京画派,每一代的优秀杰作很多。从魏晋始,每一代都有许多著名大家。六朝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隋有展子度。唐有吴道子、李思训、阎立本、张萱、王维、韩干。五代有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黄荃、徐熙。宋代有李成、范宽、郭熙、赵佶、李公麟、苏轼、米芾、梁楷。元代有钱选、赵孟頫、黄公玺、王蒙、倪赞、吴镇、陈琳、王冕。明代有王履、边文进、董其昌、徐渭、陈洪绶,及以戴进为首的浙江画派,以文征明为首的吴门画派。清代有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中国绘画以其众多的光彩和独特的形式,在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占有辉煌的地位。
  中国绘画无论哪种类型都显示出共同的美学原则。
① 散点透视。正像西画的焦点透视与西方文化认为从第一原理可以推出整个体系一样,中国文化否认有最后一个视点,只有仰观俯察、远近游目才能味象观道。
② 以大观小。中国文化相信宇宙有一个“道”,中国绘画也相信有一个最佳视点,只是这视点不是“焦点”,而是“天眼”,即画家要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俯察游观自己所表达的对象。
③ 遗貌取神。画是一个小宇宙,所谓天眼,就是要注意画的整体和谐,任何细部必须符合整体性。
④ 平面色彩与骨法用笔。画面彩色的明暗深度是由焦点产生的光效应决定的,散点透视则使得个光效应不可能。中国的彩画基本上是平面色彩,而立体性就主要靠笔法的浓淡枯湿来表现了。晕染法和墨分五彩也是辅助的笔法。绘画气韵生动的气和韵,除了对画面整体和谐的追求外,主要就表现在笔墨线条的运用上了。

阎立本·布辇图 东晋·顾恺之作品·洛神赋
阎立本·《历代帝王像卷·司马炎图》 马王堆一号出土的帛画
唐·韩滉《五牛图》(部分) 西魏壁画·化生龛楣
库车吐拉千佛洞新2号洞窟窟顶壁画 飞天像壁画
敦煌壁画 吴道子作《维摩诘像》
李成山水画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8)音乐:古代文献中对尧舜古乐的记载,说明中国音乐起源甚早。河南舞阳县发现的18支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多年。原始社会的音乐与礼仪是相连的。到春秋战国,中国音乐形成了与其它文化不同的独特体系。中国既创立了七音阶体系,也创立了五音阶体系。因五音阶体系与哲学的五行相合,故地位较高。中国音乐未能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发展,而是依附在文化的各领域以游散的方式发挥了多种功能。
  先秦以后,中国音乐没有像西方音乐那样在西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①旋律为主。西方音乐重合声和配器,给人一种几何学的浑厚之美。中国音乐以旋律为主,给人的是气韵生动的线条美。宗炳面对自己的绘画杰作“拂琴动操,欲令山川皆响” 。②理性精神。古人认为音乐是表达内心情志的,情志属人,用嘴吟唱应比非人体乐器更接近情的本性,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能唱的只能是声乐,声乐之妙在于词对乐的规范,故音乐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于情,止乎礼”。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当情用乐唱出时,已用文字来予以提示和规范了。③节奏宣泄。以旋律为主的器乐声乐表现的是理性精神或哲学沉思的一极,节奏宣泄则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端,它主要在民间音乐中表现出来,如陕北腰鼓、山西锣鼓即属这类,在喧闹节奏中展现出了一种粗犷的阳刚之气。
中国音乐具有世界性魅力。曾侯乙墓编钟是一奇观。

(9)戏曲:起于祭祀和驱鬼仪。汉代有百戏,唐代有参军戏,宋金有诸宫调,元代杂剧影响广泛,成为一种主要的文艺形式,一批杰出人才成为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等。明清戏曲不断的高潮迭起。明代的各种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兴起,清代形成五大声腔系统:高腔、昆腔、弦索、梆子、皮簧。从乾隆至道光,各大声腔在“合班”演出中相互影响,又陆续形成一些新的大型剧种,如京剧。清末,民间的地方戏也很兴盛,如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秧歌戏等。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最优秀代表还是昆曲和京剧。广义的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到明清,小说和戏曲占据了中心地位,小说更典型的代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市民趣味,而戏曲则代表了对整个古代艺术的总结。1959年全国有360多种戏曲。
  戏曲以其本身的综合性质把各门艺术(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绘画)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了。音乐是构成戏曲的一大因素。器乐不但调控全剧节奏(场与场的转换,唱做念打得变换),还为演唱伴奏,配合表演,渲染气氛。声乐在戏曲里不但要唱字,讲究“字正腔圆”,还要唱情、唱韵。戏曲的故事性便吸收了小说的结构技巧和情节安排,但它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又主要是靠念唱来进行的。念,取散文和白话之精华;唱,吸诗、词、曲之风采。戏曲之得于绘画。一是脸谱服饰的年画般的装饰风格,一是演员和背景的空白所形成的画意。“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蒋和《学画杂记》)“以虚运实,实则亦虚,通幅皆有灵气。”
红色脸: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大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如关羽、黄盖、姜维。
紫色脸:象征骁勇、刚毅、正直、坚强、胆大,如杨延昭、常遇春。
黑色脸:表现公正无私的,如包公;表现暴躁、鲁莽、耿直的,如张飞、李逵。
白色脸:大多表现阴险狡猾。
黄色脸:象征有心计,凶狠猛烈,如姬僚、宇文成都。
蓝色脸:象征凶猛、粗鲁又有心计,如窦尔敦。
绿色脸:象征骁勇、暴躁,如程咬金。
赭色脸:象征年纪虽老,但精神还不错。月下老人也着赭色脸。
金银色脸:象征神武精灵,多用于佛祖和神仙一类人物,有时也用于一些精怪。
少数民族的傩戏、地戏;藏族的藏戏,白族的白剧,侗族的侗戏,壮族的壮剧,布依族的布依戏等。

(10)其它: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主要是民歌和民族民间舞。
我国各民族的工艺品:陶瓷、木雕、椰雕、玉雕、砖雕、葫芦雕、印染、刺绣、竹编、造像、首饰、鱼皮工艺、桦皮工艺、贝雕、篾编、藤编、漆器、景泰蓝。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微雕、内画(鼻烟壶)、印章(篆刻)。
楹联艺术。

青釉印花牡丹纹三足炉(宋代) 定窑孩儿枕(南宋)
三彩摩羯壶 彩绘几何纹漆方豆
清代珐琅器
更多»推荐晏中国画
 

[ 晏中国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墨客 | 欢迎合作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京ICP备1800304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479号

Powered by DESTOON